内容详情
从咏梅诗词中感悟人生真谛
分类:
职工文苑
作者:
王丽媛
来源:
岩土公司
发布时间:
2025-11-03 08:27
孩子幼儿园的每日微信群视频打卡,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昨日打卡的内容,是王安石的传世名篇《梅花》。当孩子用稚嫩的童声诵读时,我也情不自禁地轻声应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孩子清澈的嗓音里,或许尚未能真正体悟诗中蕴含的千年深意,但站在成年人的视角回望,梅花那在严寒中绽放的坚强自信、其高洁谦逊的美好品格,在岁月的磨砺下愈发显得珍贵无比。诵读之间,那梅开时节的清雅与凛冽环境的肃杀交织浮现于脑海,一幅倔强不屈、傲然凌寒的生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令人心潮起伏。
梅花,历来是坚韧不屈、高洁品格的象征,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在浩如烟海的咏梅佳作中,除了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的《梅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陆游与毛泽东各自创作的《卜算子·咏梅》。这三首经典之作,虽时代背景迥异,诗人境遇悬殊,却皆借梅花这一核心意象,酣畅淋漓地挥洒胸中块垒,寄托了各自最真实深沉的情感。
王安石的梅:孤高自守的智者风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开篇即以“墙角”的僻静与“独自”的孤清,精准勾勒出梅花不事张扬、远离喧嚣的独特姿态;“凌寒”二字,则点明其身处环境的严酷无情。然而字里行间却毫无愁苦哀怨之态,反衬出梅花于酷寒中卓然独立的凛然风骨。“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更是神来之笔,以若有似无的“暗香”点睛——不凭借绚丽夺目的外形引人注目,而是以那清幽淡远的芬芳悄然宣告自身的存在与价值。这恰如王安石在推行变法之时,面对保守派铺天盖地的围攻,他并未选择言辞激烈的争辩,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举措和最终可能惠及苍生的实绩来自证其道。此梅是“内省式”的典范,孤高却不孤僻,在静默的坚守中,透露出改革者特有的那份笃定与从容。
陆游的梅:失意不屈的孤臣气节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起句便以“驿外”的荒凉、“断桥”的残破、“无主”的寂寥,三重孤绝意象层层叠加,将梅花的漂泊无依、无人问津渲染得淋漓尽致;“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进一步将环境的凄风苦雨推至极致,这无疑暗喻了词人一生壮志难酬、屡遭贬谪、报国无门的政治失意与深重苦闷。然而,即便身处如此绝境,“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却掷地有声,彰显其不屑与世俗争宠夺利的清高孤傲;“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是以无比决绝的姿态,将个体生命无可避免的凋零与精神香气的永恒不灭形成震撼人心的对比,托出的是南宋爱国志士“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气节。此梅是“悲剧式”的壮歌,孤愤填膺却不消沉颓废,在极度的绝望中,反而淬炼出人格如金石般的硬度与不朽光芒。
毛泽东的梅:乐观奉献的革命情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开篇即以宏大的动态笔触,将梅花置于四季轮回、斗转星移的壮阔时空背景中,一举打破了传统咏梅诗词中常见的静态孤寂氛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更以“悬崖百丈冰”的极度险恶严寒,反衬出“花枝俏”的盎然生机与无畏勇气——这里的梅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承受环境压迫的弱者,而是主动迎战、在绝境中奋力绽放生命美丽的勇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直抒胸臆,彰显其无私奉献、甘做报春使者的博大情怀;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以一个灵动传神的“笑”字完美收束,将个体的卓越风姿彻底融入并消解于集体的繁荣盛景之中,完成了从孤独“报春者”到与万物同庆同乐的“同乐者”的升华。此梅是“超越式”的杰作,洋溢着革命者特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豪迈而充满希望,在深重的苦难中,展现出改天换地、创造新世界的磅礴浪漫主义情怀。
三梅映世:现代困境中的生命启示
这三首咏梅杰作中的梅花意象,如同三面澄澈明亮的镜子,穿越时空,清晰地映照出当代人在各自人生困境面前,可能选择的不同生命姿态与精神高度。
王安石的梅启示我们:当身处“墙角”般边缘化的位置,或面临“凌寒”般巨大压力与挑战时,不必急于向外界大声疾呼以证明自我。应如梅之“暗香”,专注于内在价值的修炼与积累,沉心静气,默默耕耘。坚信时间这位最公正的裁判,终会给出答案——这恰是当代年轻人在激烈的“内卷”洪流中,保持内心定力、避免随波逐流的一份生存智慧。
陆游的梅昭示我们:人生长路漫漫,难免遭遇如梅般“寂寞开无主”的孤独时刻,经历事业的低谷、理想的幻灭,甚至感受到“零落成泥”般的深刻挫败。然而,“香如故”的关键,不在于避免挫折,而在于能否将每一次挫折都转化为淬炼信念纯度的“试金石”——正如无数甘于寂寞的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冷板凳,在无人喝彩的岁月里潜心钻研,最终突破关键技术的壁垒,其穿越时空的“香气”(即卓越成就),正是对那份漫长“坚守”精神的最好回馈与至高褒奖。
毛泽东的梅则指引我们:当个人的命运之舟与时代的汹涌洪流不可避免地交织碰撞时,不必困囿于“孤芳自赏”的小我天地。当如梅之“俏也不争春”,将个体的才华、热情与价值追求,自觉而主动地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宏大集体事业之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最终到来的“山花烂漫”的壮丽时代图景里,超越个体的局限,收获那份“丛中笑”的深沉喜悦与无上荣光——这正是当代青年响应时代召唤,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崇高精神坐标与行动指南。
三梅虽异,其魂归一。它们共同昭示的核心在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是边缘的孤寂、失意的深渊,还是投身时代洪流的澎湃——都应始终坚守那份“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高地与核心品格。这份在困境中磨砺、在坚守中升华、在奉献中超越的永恒价值,穿越千年的咏梅传统,最终沉淀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启示与力量源泉。